2025年,AI和具身智能依旧是投资领域热度不减的话题。
“热度之下,整个市场也在发生着巨变,比如2024年之前创投市场基本遵循单因子模型,即美国的独角兽、股市及热门赛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方向。但这个情况在2025年发生了显着变化,如今推动世界科技创新的力量已转变为双因子模型:除了美国这一影响因素外,中国自身的科技创新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驱动力量。”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大国博弈加剧的现在,如何做好科技孵化,让创业者能更快成长?
4月17日,在“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发表题为“催化科技孵化的‘裂变效应’,打造中国科创梦工厂”的主题演讲。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王田苗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硬科技领域的孵化投资机会可以细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面向消费端(To C)的底座型硬科技项目,虽然研发周期比较长,但其技术壁垒形成的长期竞争力和回报还是比较可观的;另一个方向涉及“卡脖子”技术的政企服务领域(To G/To大B),也存在很多机会,比如智能制造。
同时,他也分享了时下热门的具身智能进入场景,实现“劳动机器人”换人的黄金法则:70%的工作是由AI+通用复合机器人设备完成,因为它能够较快地、大规模地进行高效的、重复性的劳动。20%用AI+仿生机器人或特种机器人来完成,这里主要是在危险和高附加值的场景有较大需求。其他不能够标准化的需求,还有10%必须要由人来完成。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投资大咖,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就硬科技孵化和投资的“裂变效应”为话题,结合我这十年所形成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十年我有幸参与创立了中关村智友研究院,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行业研究,我们不仅主办科学家沙龙,促进学术与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还针对特别想创业的优秀创业者开设成长营。此外,我有幸又参与了雅瑞·智友科学家基金,它是一支由十几位科学家出资,由北京科创母基金及中关村科学城基金加持的科学家基金,规模不大,但重点聚焦于投资早期硬科技创新项目。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我认为硬科技领域的孵化投资机会可以细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面向消费端(To C)的底座型硬科技项目,虽然研发周期比较长,但其技术壁垒形成的长期竞争力和回报还是比较可观的;另一个方向涉及“卡脖子”技术的政企服务领域(To G/To大B),也存在很多机会,比如智能制造。
这十年,我常常思考,硬科技的孵化模式到底应该是什么呢?传统方式是要运营一栋大楼,你进来,我给你免租,甚至帮你办一家公司,但这实际上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当前的背景,发生了一个转变就是大国的博弈,并且将持续很长时间,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发现一个民企要解决就业才能解决消费。
而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通过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所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方面,未来明显的特征是要符合国家的主旋律。
如果放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个细分赛道来理解的话,在2024年之前创投市场基本遵循单因子模型,即美国的独角兽、股市及热门赛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方向。但这个情况在2025年发生了显着变化,如今推动世界科技创新的力量已转变为双因子模型:除了美国这一影响因素外,中国自身的科技创新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驱动力量。
从我们自身角度来理解,孵化和投资背后存在着两大驱动逻辑:一个是市场逻辑,一个是国家逻辑。市场逻辑,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民营企业面向企业端(To B)的业务拓展,以及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小B)的成长上。国家逻辑,我们都知道要聚焦于国家战略,强调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这包括大型企业(大B)以及面向政府端(To G)的项目,如航空航天、能源、基础装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
基于此,国家在推动孵化和投资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六个字:
1.生态。要承认企业家在社会创造财富的价值,他们是稀缺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层面,应完善各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构建“政产学研资媒”协同机制。
2.人才。目前来看是两类特别重要,一类是小天才,因为他们具有颠覆权威的潜力,并且敢于冒险的。还有一种人才是大厂高管,因为他们具有全球的视野,并且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有比较好的各种资源整合能力。
3.需求。来自于年轻人的需求和老年人的需求等;来自于企业的需求,如降本增效;以及还来自于国家的需求。
这就是在孵化投资方面新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做,死亡谷总是存在的,而且对中国来说那个死亡谷出现的概率还比较大。
这个死亡谷的出现,大部分是三个原因:
原因1,研发来研发去,创业来创业去,不知道需求,特别是不知道市场的痛点需求在哪里。这里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我们实验的各种装置。
原因2,融资没有及时,也就是没有理解风投在创业过程中“造血”的重要作用。
原因3,核心团队合伙人不和。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发感觉到我们需要从一些机制和底层来去思考问题。
首先,构建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的政策生态是特别重要的,目前国家层面已通过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的政策创新取得显着进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实现重大突破,以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为典型代表,他们在建立精细化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推行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简化评估分类程序等走在探索前列。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简单地由博士生或者科学家创业,成功率是非常低的,需要有一个科创合伙人或者叫科创经纪人,或者叫科创的技术转移经理来辅助,他能够帮助项目在孵化过程中定位应该在哪个商业赛道上有价值,在完成商业价值中应该找到什么样的工程师,以及在市场推广种应该找到什么样的商业合伙人。
其次,关于科技创变孵化的四类人才。小天才、大厂高管,在裂变孵化过程中展现出较大等成功率,其项目的生命周期大于3年以上的概率也是比较确定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自己也在创业,包括院士,包括回国的顶级科学家,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只要科学家不全职创业,其实他就在做科技孵化,此类探索本质上构建起来一个”科学家+创业者”的复合型孵化模式——科学家团队负责技术攻关(如材料研发、装备研制等),而市场决策权、运营主导权及发展战略制定权需完全移交专业创业团队,以此才能激活项目的市场化生命力。
第三,理解市场赛道的价值。因为孵化的技术成果,比如新型材料、基础软件、核心部件或者是一个关键传感器,其终极价值在于能否融入到下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之中。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具身智能,具身智能是未来的一个大赛道,因为它把人工智能+机器人相结合,开创了全新的第二条曲线,不仅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要用AI、AGV,而且数控机床,甚至是物流,甚至是消费,甚至是清洁,还有人形都在积极拥抱这一变革。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理解这个赛道的黄金法则,也就是说要充分理解具身智能进入场景,实现“劳动机器人”换人的黄金法则。未来,70%的工作是由AI+通用复合机器人设备完成,因为它能够较快地、大规模地进行高效的、重复性的劳动。20%用AI+仿生机器人或特种机器人来完成,这里主要是在危险和高附加值的场景有较大需求。其他不能够标准化的需求,还有10%必须要由人来完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谁是场景落地的第一站呢?是工业还是商业?是汽车还是消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早期的孵化中发现,优质项目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材料、生化和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底座,进入到产品里可能就有AI算法+工程+人文,所以国家现在特别强调产教融合。举一个例子,有专家甚至提议需要有大企业和校友与学校深度合作,甚至建议今后工科留校博士生应该到企业去实习一年,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企业和工程的思维,才能指导下一代的学生。
在具身智能里我们还可以划分出大模型、垂类模型、端侧芯片,还有各种各样,手、臂、轮、复合、人形、无人系统的重要细分方向。
其实这一切技术布局的核心想法,就是想要推动科学家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更多基础研究成果,高效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应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
最后,我想说由于中国的特色,我们不能不去考虑,围绕着国家目标,又要回归商业本质,这就是在中国有两个逻辑。
在这样的两个逻辑下,作为裂变生化时可能会存在双向驱动的方式,大部分驱动的方式大家都清楚,就是一个学者或者是一个小天才、高管想创业了,所以我就去设立公司,然后把成果转化成应用。
还有一种逆向的方式就是围绕着全球市场下的大赛道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有目的地去引导,这样可能就涉及到了资金、涉及到了管理,以及涉及到了后面社会资本的投资。
在这方面,以苏州、上海为例,现在在大胆地探索政府资源的新型配置模式。具体而言,政府将一部分资源委托一个专业机构进行“拨转股”,而这个“拨转股”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方式配置给具有商业价值转化潜力的团队。在此过程中,咨询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会围绕着商业目标和团队需求进行整合,这类机构也被称为新型孵化器,在这样的机构助力下,相关创业团队得以顺利组建公司,这时候国家政府的资金可以投,社会的资金也可以投。
不管怎么样,我想说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应用和初创公司需要进行三个维度的有机交错和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我觉得转化生态的构建、创新人才的汇聚和耐心资本的支撑,还有科创合伙人的协同,都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读懂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wfa.com/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