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潮流,将科技投资推上前台。抓住其中的投资机会,关键在于洞察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的底层规律。
在华业天成创始合伙人孙业林看来,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生产力工具一直持续产生重大进化,从而带动产业生态产生了几次关键跃迁,“未来,最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是机器人,一种是带身体的实体机器人,一种是没有身体的数字机器人。”
与此同时,对于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中国,孙业林认为这一波智能科技,将使工业连接从有线逐渐升级为5G等无线连接方式,规模引入工业AI专用算力,配合柔性生产和软硬件升级,将是一次非常大的变革性机会。
2025年4月16-18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隆重召开。在活动现场,孙业林发表了题为“智能科技投资策略探讨”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嘉宾现场演讲实录,由投中网整理:
各位嘉宾上午好,非常感谢投中的邀请,来做一个关于智能科技投资的分享。
锁定未来行业领导者
今年是华业天成成立的第十年,我们是聚焦在第三代信息技术的投资机构,投资风格偏产业型投资。我们希望投的每一个项目,在我们给出这笔投资款的时候,它将有可能成为细分领域的产业领导者。我们并非从纯财务回报视角在看,而是尽量用“是否能成为潜在的行业领导者”的视角去看每一个项目。也是基于此,我们在做了多年投资以后,现在不断收缩投资范围,提高投资标准。
我们希望投资的项目,既要有很强的未来趋势性技术的科技含量,又要有大的潜在商业成长空间,希望两者兼具,而不是商业上或者是技术上,单一维度比较强。第二,在标准上,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投“双一流”项目,也就是一流赛道和一流创始人。一流赛道是指,行业有潜在的大成长空间,同时有可能通过5-10年的努力构筑出来足够宽的护城河,而不是纯粹拼低价内卷的市场。在创始人的维度,我们越来越坚定地相信要去寻找动机纯粹、认知高,同时又保持开放和高成长性的创始人。
我们的投资风格,不是赛道撒网式,而是希望坚持投准,这就需要有前期慎重的选择和布局,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当判断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行业领导者,就会选择重仓。我们要么是在股权的比例上重仓,要么是在资金的投入上重仓,投后就尽可能地有深度的交流互动、陪伴。
这样的投资风格是经过十年的摸索,不是一天形成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多正反馈和负反馈。过去大半年,我们连续有三家公司上市,针对这三家公司,我们也做了复盘,为什么他们在这么难的时候,接连获得上市批准,且上市之后市值也相对较好。原因符合我们刚才说的,一个是氮化镓领域的全球领先者,一个是先进陶瓷材料的中国龙头,一个是在线下数字化门店的全球领导者。他们用5-10年的创业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头部,所以自然也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我们一直专注在第三代信息技术,也就是智能科技的发展,下面汇报一下我们对智能科技投资机会的看法。
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因素
科技领域的VC投资,我们觉得重要的前提是洞察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的底层规律。过去全球历史从工业革命开始,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分析,一个是生产力工具的进化,一个是新型的生产力工具带来的产业生态跃迁。从这两个角度来去总结过去的底层规律,就相对容易推演未来20多年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概趋势。
时间关系前面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就略过,已有非常多的分析了。我们重点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里面,主要的生产力工具是计算机和手机,一个代表了早期的数字化和后来的互联网,一个代表了移动互联网。这两个重大生产力工具的出现,带来的是产业生态的跃迁。第一、提高了传统实体经济商品生产的效率、产品的质量,和运送的效率。第二、出现了经济发展中没有过的新增量,那就是出现了数字化经济。从文本视频等富媒体内容爆发,到电商平台、视频平台的普及,形成了全新的数字经济生态。数字经济,结合原有的实体经济升级,整个产业生态出现了一次大的跃迁。从结果上我们看到,从1970年到2020年,全球GDP增长了28倍,美国资本市场市值规模增加了53倍。
未来20年怎么看呢?我们认为未来最重要的生产力工具将会是自主工作的机器人,一个是带身体的实体机器人,一个是没有身体的数字机器人。这两种生产力工具跟过去整个工业、科技发展史上的所有生产力工具相比,应该是数量级的提升。因为之前出现的大多数生产力工具都是辅助人去完成任务,其规模受限于人数,但这一代工具自主工作的特征,导致其效率更高,且没有数量限制。
每一次生产力工具的跃迁都会促进产业生态的重大升级,这次生产力提升很多,对整个产业生态跃迁造成的影响将超乎想象,只有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才能逐渐看清产业生态。
我们仍然可以尝试着做些思考,从供给、网络、消费这三方面来想象一下未来20年左右的产业生态重大变化。供给侧至少会出现三个可能的变化:第一,实时富媒体。今天所有的媒体内容,是提前编辑好的,未来它可能会根据消费者意图实时生成;第二,从消费者到工厂C2F。随着机器人的逐渐普及自动化、柔性生产的进一步提升,个性化生产变得的可能;第三,新材料创新加速。AI的辅助作用可能压缩数倍的创新周期,导致新材料的创新加速,从而大幅度提高装备、产品的性能。网络侧,我们预计混合现实会逐渐进入规模使用阶段。消费侧一个可能的大变量是,随着消费能力的继续提高,飞行器成本的大幅下降,空中交通开始逐渐普及,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分布化,并且接近自然。
AI Infra将迎来大规模建设周期
从5年左右中期具体的机会角度来看,如果从英伟达A100开始算起,六年左右的时间,整个AI集群的算力能力将提升1000倍,成本大概会下降百倍到数百倍。从AI算力性价比持续改善的角度来说,已经能够进入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阶段,各种新型应用得以出现,进入到一个加速发展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发展的第一步就是AI Infra大规模建设。虽然有人认为今天的算力做ChatGPT的聊天似乎已经够用了,但是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应该仅仅是个起点,未来Infra将迎来长期的大规模建设周期。原因从三个角度来看,第一个是模型本身还在持续进化,会导致Infra有很多新的演化方向;第二个是算力集群表现出了单芯片时代的摩尔定律,会加快整个AI Infra进化的速度;第三个是需求,文本对话的需求是早期的极小量需求,后续的Agent、视频、机器人推理都会产生数量级的需求提升。
从这三个维度综合来看,AI Infra还处于小规模加速建设的过程,后面的空间还很大。
智能终端的节奏与布局
有了Infra持续的提升后,接下来另外一个很大的投资机会,会是在智能硬件。在智能硬件领域,第一个会出现的大行业可能是XR,我们在产业链上游做了些布局,从预计的进展来看,早的话是2026年底,晚的是话2027年底,XR这个行业可能会迎来第一波增长。关注XR的原因,如我们前面的预测,未来人类社会将进入到混合现实世界,XR设备是带我们进入混合现实世界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智能终端领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比如工业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这一波智能科技将使工业连接从有线逐渐升级为5G等无线连接方式,规模引入工业AI专用算力,配合柔性生产和软硬件升级,将是一次非常大的变革性机会。
再说一下现在最热的具身智能,我们相信具身智能是这一代智能科技最核心的生产力工具,是值得长期压强的领域。但是从应用场景、技术成熟度、人才三个维度来看,技术还没有进入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收敛阶段,现在大量资金主要投资在产品准备阶段的技术研发周期里,短期内很难出现安全、可靠、低成本且具有泛化技能的大规模商用产品。所以,我们总体认为存在估值泡沫,但也非常耐心地在寻找优秀的、能够结合科技进步与商业化的顶级复合型创业团队,期望他们能有决心和耐心,用五年、十年打造出优秀的具身机器人公司。我们看到一些创业公司过于浮躁,大量的钱投入到做秀,而不是积累到未来技术进步、产品进步的关键路径上,非常可惜。
半导体的持续发展征程
对于半导体,我们分析完前面的Infra和终端的发展,就会相信半导体依然有大的投资机会,包括异构计算、堆叠、集群扩展(整个集群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都需要半导体的持续发展,才能支持更低功耗、更低成本、更大规模的算力集群。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并不认为半导体没有机会了,而是半导体开始转向先进技术、先进芯片的竞争,这里面一定会出现特别优秀的潜在好公司,所以我们持续保持对半导体的关注。另一个方面就是先进制程的建设,这是中国特别需要的。
AI Agent崭露头角
最后一个,我们认为AI Agent在今年已经崭露头角,虽然它还非常早期,背后大的逻辑是,我们认为软件有三个发展阶段,今天的软件进入到3.0阶段。软件1.0是以流程为中心,软件2.0是云化之后以数据为中心,软件3.0是以智能为中心。在智能中心里面,我们认为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现有IT系统的AI co-pilot增量改造,第二个是真正的原生AI Agent变革,在这个变革中,数据Infra也会发生更大的变化,Agent怎么实时地处理海量数据,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第二阶段,结合中国领先的大产业最佳实践,中国可能会出现特别了不起的AI原生的软件公司。
综合来说,我们做了一些分析之后,对行业并不悲观,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特别难得的科技变革时代,而中国又占据了核心位置:以先进制造作为生产力工具升级的核心抓手,叠加大量优秀人才的工程创新能力。我们作为科技VC投资机构,非常有幸成为这样一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参与者,也期待对科技VC有热情的优秀年轻人加入我们陪伴卓越公司的诞生,有更多优秀的创业者能够将先进技术转化成优异的产品去创造未来。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读懂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wfa.com/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