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伊维拉在连任后的首次公开演讲中直言,中美实际贸易脱钩已成不可忽视的趋势,并呼吁重新审视关税政策的有效性。这一表态引发全球对两大经济体关系及关税作用的深度讨论。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双边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尽管2022年中美贸易额一度创下新高,但其增速较两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增长滞后30%,凸显脱钩趋势。研究显示,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01关税导致双边贸易统计差异扭曲,且通过价格传导推高美国通胀,削弱了中国出口的成本优势。与此同时,美国自欧盟、墨西哥等地的进口替代增加,形成贸易转移效应,进一步弱化中美直接贸易纽带。
关税战的双刃剑效应
加征关税本为缓解贸易失衡,却导致美国制造业成本上升、竞争力受损。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关税使进口商承担了90%以上的成本,部分企业被迫缩减对华采购。中国对美出口上市公司则面临供应链集中度上升的压力,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缓解冲击。而美国通胀在2018-2024年间受关税影响显著,印证了贸易战无赢家的规律。
科技与投资领域的加速割裂
脱钩已超越贸易范畴,向科技、投资领域蔓延。美国通过小院高墙友岸外包政策构建排华供应链,限制半导体、网联车等技术合作。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因审查趋严大幅下降,而美国在华技术企业也面临供应链重组压力。学者指出,技术脱钩将催生平行产业链,全球可能分裂为中美主导的两大技术体系。
WTO的困境与中美博弈
WTO框架下的多边机制正遭受冲击。美国拒不取消对华关税,并试图通过区域协定嵌入毒丸条款孤立中国,而中国则在WTO呼吁厘清国家安全边界,敦促美国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伊维拉提出的大交易(以关税让步换取知识产权妥协)和小步骤(重启对话机制)策略,被视为缓解僵局的潜在路径,但实施难度巨大。
中方的立场与韧性
中国海关总署4月14日明确回应脱钩论,强调中美贸易额在2025年一季度仍同比增长4.2%,两国产业链绝非单边政策可割裂。数据显示,即便在关税高压下,中国对美机电产品、纺织品出口仍保持份额,而自美农产品进口依赖度也未显著下降。复旦大学研究指出,中美经济融合度深,强行脱钩将令美国损失更甚。
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挑战
脱钩推动供应链区域化,越南、墨西哥成中美贸易中转站。2023年,墨西哥对美出口中37%的中间品来自中国,凸显间接依赖。这种藕断丝连的格局虽降低直接贸易数据,却增加全球产业链复杂度,推高跨国企业成本。
学术界的分歧与预警
中国社科院学者认为,脱钩将长期处于部分状态,全面脱钩需美方付出不可承受之代价。但模拟研究警示,若美国现行政策延续,中美货物贸易或暴跌56%,直接脱钩风险加剧。余永定等学者则分化为脱钩应对派与深化联系派,反映战略选择的复杂性。
未来走向:对抗还是共存?
拜登政府虽未扩大关税,却延续科技封锁,中美进入精准脱钩阶段。WTO预测,若美国维持对华关税,2030年全球GDP或损失1.4万亿美元。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RCEP深化多元贸易,2024年对东盟出口首超美国,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结语:脱钩时代的理性抉择
中美贸易脱钩是政治决策与经济规律博弈的产物。短期内,关税作为象征性工具或难取消,但其经济效用已受质疑;长期看,两国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共同利益或成合作新支点。正如伊维拉所言:当两大经济体选择背对而行时,世界需要更坚固的多边锚点。如何平衡安全与繁荣,将是全球化下半场的核心命题。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读懂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wfa.com/4062.html